师德教育|警示案例(三)

来源:福建师大师德师风教育专题网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不断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十项准则”)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广大教师践行职业行为准则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师工作部特推出师德教育之警示案例专栏,通过梳理教育部公开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以案明理,以案释规,帮助大家更加准确地理解把握“十项准则”,树牢师德规范,坚守行为底线,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

 

警示案例

案例一:

某高校教师张某某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问题。2019年,张某某多次要求研究生为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从事运送货物、分装溶剂、担任客服、处理财务等工作,且在日常指导学生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简单粗暴,有辱骂侮辱学生的言行。

案例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谢某某学术不端问题。谢某某通过网络联系中介公司对其拟投稿论文进行润色和论文代投。2020年2月,因内容与别的期刊论文内容重复、虚构通讯作者等原因,该论文被编辑部撤稿。

 

案例分析

由上述2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

案例一当中,张某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五项规定。

案例二当中,谢某某的行为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七项规定。


 

处分结果

案例一: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给予张某某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专业技术职务、解除人事聘用合同的处理;撤销其教师资格,收缴教师资格证书,将其列入教师资格限制库,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案例二:

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给予谢某某降低岗位(职称)等级处分,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取消其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格,追回其利用被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奖励。其所在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学校党委作出检讨。

上述师德违规问题的涉事教师和从教人员,都受到严肃处理。这反映出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要部署下,各地各校深入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仍有极个别教师在思想上、行为上缺乏对纪律和准则的敬畏,顶风违纪,受到严肃处理,教训极为深刻。广大教师要引以为戒,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切实增强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断涵养高尚师德,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反思与领悟

 

让学术造假无处遁形,还高校一片清风正气

2021年12月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在会上表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教育部将加大对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问题的查处和通报。对师德失范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教师,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实行教育全行业禁入。

近年来,高校教师的学术造假新闻频频见诸媒体,如果任由造假、抄袭、剽窃等各种学术劣行肆无忌惮,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任何一所高校都可能遭遇这样的梦魇。而更深层次来讲,没有纯净的学术环境,如何培养杰出的人才?如何奠定科技的大厦?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学术造假不仅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校声誉,而且破坏了学界生态,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下大力气制止。

学术造假是一种师德失范的行为,属于学术界的严重腐败现象。网友表示:“学术造假都是为了名和利,这种造假毁了多少学子,为人师表,一定予以严惩。”

学术造假背后是师德师风的沦丧。师德师风是教育的“灵魂”,是人民教师的“良心”。教书者必先学高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前不久,教育部制定印发了《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要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对于师德师风,靠自我约束或解除合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健全法律法规才能让师德师风有所提升。而健全监督举报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想减少或是杜绝学术造假现象,现阶段最易起效的就是加大惩罚力度,不仅被发现者要撤销职称和因其取得的一切荣誉,还要计入个人诚信记录,使这些人在后续的工作和生活中大受影响才行。只有这样,才能使造假者不敢、不愿、不想学术腐败,才能令学术造假无处遁形,才能让学术风气得以提高。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整治学术腐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期待加大整治力度,还高校一片清风正气,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和慰问广大师生时指出,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这一重要论断丰富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内涵,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重要方向。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的仁爱之心,不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真诚地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赋予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等优秀教育者的品质,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师的这一尊重是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而言,教师的尊重还在于学会欣赏学生,这种欣赏不是简单的赏识,更不是单向的旁观,而是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充分理解学生。老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也包括休息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等社会化的过程,特别要理解学生具有人格尊严的需要。教师充分的理解是师生间对话和沟通的导向,理解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探讨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宽容地关怀学生。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宽容的关怀不是妥协,是教师用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宽容的关怀不是迁就,是教师施展教育的艺术,在适当的情形下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成长;宽容的关怀不是放纵,是教师自始至终把爱心融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以关爱的心态分析学生的不足与过错,进而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与志趣,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促成学生的成长进步;以仁爱之心开启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的魅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21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林特色专业教师党支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