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书记”明白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蔬菜种植联盟党建示范区党委书记,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生成

今年53岁的苏生成,是青海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他自嘲是个“糊涂人”。这不,糊里糊涂,又接个“烫手山芋”——收垃圾。

收垃圾,脏、累不说,还得赶早,全村291户人家,挨家挨户走下来至少要2个小时。有人当面夸“讲奉献”,背地念“傻不傻”。苏生成听了,只是笑笑不说话,他有自己的小心思:每收一次垃圾,相当于开展了一次全覆盖走访入户,各家情况如何,有什么困难、意见都能动态掌握;自己干还不收钱,省下来给村里添砖加瓦。

这样一个“糊涂书记”,凭着“糊涂”里的精明,提振支部威信,赢得群众信任,一路带着大家闯、创、干,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开展工作有了准头劲头、产业发展有了新思路、美丽乡村有了新气象,开挂逆袭,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国家级、省级金名片。2020年,全村年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700元增加到12000元。

树立支部威信,赢得群众信任

村里工作有了准头劲头

大家都说,苏生成其实有点“小聪明”。

20多年前,苏尔吉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的时候,苏生成就开起了照相馆,收入过万。提起苏生成,村里人直夸小伙子“出息,有手艺”,他父亲却指着脑袋道“我娃是这儿好使”。

谁能料到,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

“生成,你见的世面多,又是致富能手,大家想选你当书记,成不?”2000年,新装修的照相馆还没捂热乎,苏生成就来来回回地被请上了几位老党员家的炕头。一面是蒸蒸日上的生意,一面是积贫积弱的硬骨头,谁都知道怎么选,更别说苏生成这个聪明人:“干不了,真干不了!”他摆手就跑。

想了3天,苏生成想透了。“多少年过去了,村里还是这么穷,我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担子我不挑,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当年1月,苏生成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心甘情愿当起了“糊涂书记”。

“三块钱,一个印。”上任后,交到苏生成手里的,只有这点东西。

第一天,苏生成就召开党员大会,人数未过半,会议取消。随后几天,他带着村主任到党员家中逐一了解情况。一圈走下来,掌握了大家反映强烈的两个问题:班子不团结,思想涣散;村里账目混乱,群众不信任。“我保证直面矛盾,绝不徇私!”“党员必须先团结起来,才能应对这个困难局面。”苏生成言辞恳切。

掏心窝子的话讲多了,气就顺了,劲也足了。再召开全体党员会议时,全数到场。会上,苏生成跟大家约法“两章”:党章不离手边,随学随看;公章不出村办,公事公办。还成立了调查小组,专门查账。有人敲开了苏生成的家门,悄悄塞了两瓶酒,请求“网开一面”,被他严厉斥责。一套漂亮的组合拳重振了村党支部的威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这件事也给苏生成上了一课:要想让老百姓相信咱,就得让全村的父老乡亲主动参与到村子管理中来。他总结出一套“五权两公开”工作法:强化领导权,让村党支部清楚“干什么”;规范决策权,让村民会议拍板“干不干”;落实执行权,让村委会明白“怎么干”;保证议事权,让村民小组讨论“参与干”;保障监督权,让村民监督“规范干”;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公心换人心,只要坚持公正透明,事事为大家着想,就一定能得到群众支持。”苏生成信心满满。

随着“五权两公开”工作法的实施落地,村干部工作热情高了,干事有了准头、劲头,乡亲们也有了盼头:“书记,下一步,咱咋干?”

苏生成和村“两委”班子合计后拍板:必须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起来!

可水利设施建设不是小事,拿到项目图纸一看,涉及150多户人家,占全村50%以上村民。尽管提前考虑了方方面面,还是在村民老胡那卡壳了:“管道从哪过不是过?翻别人家地去!翻我家地,没门!”

怎么办?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一群人干不过一村人。苏生成装起了“糊涂”,把村民召集起来开会,绝口不提老胡的反对意见,只把水利修建进展丢给大家议。“修水利也是为了发展。”“水管也从我家地里过了,我乐呵!”“水利建好了,浇水不都方便撒?”你一言我一语,没等再做工作,老胡自己便觉得有道理,点头同意了。

一星期征用,半年修成。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苏尔吉新修渠道6公里,修跌水600多处,完成田间配套86.67公顷,让每片农田都用上了灌溉水源,解决了庄稼浇水难问题。

种给村民看,引导村民干,带着村民赚

产业发展有了新思路

水的问题解决了,不意味着财富可以像水一样“自来”。苏生成心里清楚,当务之急,就是要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立起来,把群众发展产业的力量拢起来。

但苏尔吉家底薄,怎么办?

产业选得准,不愁没出路。“传统的种植模式,村民们一年忙到头赚不上钱,刨除人工、种子、农药等基础费用,一亩地还要倒贴170元。”2003年春,一次班子讨论会上,苏生成和班子成员算了一笔账,当即决定带着大家选一条新路致富——“海拔高、污染小、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种蔬菜!”

“书记这回真糊涂了,要种菜!”消息不胫而走。“菜哪里都种,别人凭什么到你这来买?”“种粮食都填不饱肚子,种蔬菜?”很多村民不接受。

如何让祖祖辈辈没有种过蔬菜的乡亲们,接受这个冒险的想法?

种给村民看,引导村民干,带着村民赚。为了打开工作局面,苏生成先后两次带着村干部、群众代表100余人到附近省市学习经验。回村后,党员示范,开着农机将荒地开垦成试验田,犁地、撒种、灌溉、施肥。春去秋来,试种的40亩荷兰豆,每亩卖出800元,收入翻了几番。村民觉得有赚头,不用动员,纷纷加入蔬菜种植队伍。

明确种什么只是翻身仗的开始。怎么种?如何销售?考验接踵而来。“大伙只管种,其他的事村里托底。”为免除村民后顾之忧,苏生成带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邀请技术专家进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保障菜品质量;组织党员协同作战,划分责任片区,提着蔬菜挨个菜市场跑销售,甚至免费把菜送到城里的餐馆、市民手里,只为叫响苏尔吉蔬菜的名号。

出拳有力,党员给力,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苏生成的鼓励下,村民胡延山腾出了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专种大白菜,当年,就买上了手扶拖拉机。经过多年的发展,胡延山家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到80亩,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去年纯收入近40万元,还安置了本村和周边村近30人就业。

如今,生菜、娃娃菜、菠菜、西兰花等各式蔬菜成了苏尔吉的拳头产品,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超过2000亩。苏尔吉不仅注册登记了“苏尔吉牌”商标,还吸纳周边村蔬菜种植户加入合作社,扩大蔬菜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建起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站,建成保鲜库2座、蔬菜加工包装车间1处、蔬菜直销点6处,打造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蔬菜产业一体化销售平台。

“除供应西宁市区及周边地区外,我们的蔬菜以兰州为中心,远销至北京、陕西、宁夏、上海等地。不少合作过的经销商,蔬菜只认‘苏尔吉牌’!”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芳打趣道。

“苏尔吉”向“生态苏尔吉”转变

美丽乡村有了新气象

“有限的耕地制约着苏尔吉的蔬菜产业发展,突破瓶颈,必须拓宽思路。”“一个村有一个村的味道和记忆,乡村振兴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特色给弄没了。”顺着这个思路,2019年,苏生成和班子成员多方考察学习、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依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

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是第一步。村党支部在整治村容村貌上下大气力,推行环境整治积分制,一户一卡建立积分台账,定期集中兑换奖品;试行农家庭院卫生评比机制,设立“红黑榜”,让村民在相互评比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面子上下足了功夫,里子更不能落下。苏生成带着一班人先跑财政局、再跑交通局,最后干脆揣着土豆等在领导办公室门口,最终为村里争取到项目资金,建成观景平台、农耕文化园、花圃等景点,修建购物亭15处,硬化观光道路8.7公里。

这场生态实践的溢出效应,多少出乎苏生成的预料。

主动参与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村民越来越多了。“现在咱村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信得过。”党员仲永旺喜说变化,以前村里组织道路锄草,得观望好一会儿,现在不一样了,一听到消息,党员带头、村民跟上:“建设‘生态苏尔吉’,算我一份!”

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少了,老的少的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营生。“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我们这些庄稼人变成了生意人。这3天卖掉的凉面、卤肉等,收入就有3000多元。”村民王东笑得合不拢嘴。常年在外打工的张生强夫妇也坐不住了,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投入80万元,开起了农家乐:“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不耽误照顾孩子,日子越过越美。”

“山水共和·生态苏尔吉”乡村旅游品牌打响了。高原蔬菜采摘节和农民丰收节连续4年在苏尔吉举办,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多万元。

苏尔吉的未来,苏生成心中早有蓝图——带领群众实现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效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乐得‘糊涂’、愿意‘糊涂’一辈子。”他动情地说。

©2021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林特色专业教师党支部 版权所有